查看原文
其他

为未来而教,为未来而学

聊聊幼教 聊聊幼教 2021-05-25


2020年的开头很艰难。澳大利亚持续了5个月的山火还没有被扑灭,东非就出现了蝗灾。与此同时,西班牙暴雪突袭,美国乙型流感爆发,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肆虐。看来,大自然丝毫不想留给人类喘息的机会。


当无尽的山火之墙毅然伫立,当超10亿只动物在火灾中痛苦丧生,当漫天的大雪沉沉落下,当病毒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……平日里把自然视作理所当然的资源、认为她逆来顺受的人类,再一次直觉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。


许多人调侃能不能重启2020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,答案是不能。虽然在地球东部的我们众志成城定会度过灾难,但更多的灾难还会在世界各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袭来。世界卫生组织预测,2030年至2050年,每年因极端高温天气、自然灾害和病原体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将增加25万左右。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,中国的长江口将不复存在。


一切只是刚开始,而伏笔,早已埋下。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,自然环境失序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:


冰岛一座700岁的冰川彻底消亡


澳洲珊瑚裸尾鼠因气候变暖而灭绝

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遭此厄运的哺乳动物


澳大利亚南威尔士海域上百万条鱼死亡


挪威超过200头驯鹿在春天被饿死


非洲博兹瓦纳,数百头牲畜与野生动物

循着求生的本能走向即将干涸的湖泊

却纷纷陷入致命的泥潭


如果一切只是开始,谁敢去想今天的孩子会经历怎样的未来?而成年人,除了保护儿童在这一次疫情中不受感染、解释这个春节为什么不能出门,是不是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?作为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,我想我有责任在这个问题上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。




1

关系是一把钥匙


就像儿童社会交往、情绪管理和探索世界的能力以婴儿时期健康的依恋关系为基础一样,成年人与自然相处的能力也植根于童年时期与自然的关系。早期的关系对了,儿童的发展就了夯实的基础,复杂问题的应对就有了前提。


儿童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?保护国际基金会在系列公益影片《大自然在说话》里已经说得很清楚:大自然不需要人类,人类需要大自然。这应该是思考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基调。


大自然不需要人类

人类需要大自然


感恩,是我们要教给儿童的第一件事。人类呼吸的每一口空气、饮用的每一滴水、品尝的每一口食物,都有赖于大自然。甚至包括我们人类自己,都是大自然的作品。这样的观念,是无法通过纪录片和绘本植根到儿童心里的。儿童必须用他们全部的身体和感官,来触摸、观察和体验这一切馈赠。

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
- 滑动查看更多 -


在这所来自英国的石头母鸡幼儿园(Stone Hen Childcare),孩子们和园长一起,春天把种子种下、照顾幼苗长大、移栽到泥土里,夏天收获食物,秋天把藤蔓晒干,最后在冬天用自己亲手晾干的花花草草做成美丽的圣诞花环。


敬畏,是我们要教给儿童的第二件事。大自然已经存在了四十五亿年,每一个生命、每一处山川、每一片云朵,每一次闪电都属于她。人类,永远取代不了大自然的什么。自然的智慧人类永远也学不完。

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
- 滑动查看更多 -


来自美国肯尼萨山自然幼儿园(Kennesaw Mtn. Nature Preschool)的孩子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山林里度过。他们在山林里感受季节的变化、观察生命的循环、学习物种的丰富、体会自然的大和自己的小。


呵护,是我们要教给儿童的第三件事。怡人的天气、丰富的物种甚至是随处可见的淡水,都是人类的生存所需,但不是自然的必然形态。若不加以呵护,人类就将和它们一起衰败。这对大自然本身来说,并没有什么所谓。大自然随时准备好进化,但人类却将不复存在。

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
- 滑动查看更多 -


自然的美需要呵护,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里的动植物也需要呵护。尊重它们的习性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应该成为每个人不假思索就去做的事,就像我们照顾自己一样。(图片出自石头母鸡幼儿园)



只有感恩、敬畏和呵护自然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名年幼儿童的心里,社会才不会一次次因有人贪食野味而暴露在危机之下,低碳生活、生态发展才能不再滞留于倡导之中。人类,才有未来。





2

但儿童必须自己求解


没有哪一本书上写着“应该这样应对气候变化”,也没有哪一个人知道如何才能让社会发展与动植物和谐共存。人类的明天是不是会如《黑镜》所猜想的那样?或者更糟?只有时间才有答案。而儿童,必须要在未来直面那个答案。


《黑镜》里,人类迷失在科技的怪圈


可想而知,人类是多么需要新知。如若没有能让困境迎刃而解的新知,我们只能一步一步看着自然走向衰败、看着自己走向灭亡。


既然是“新知”,“新”和“知”当然同样重要。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常年累月的学习甚至是强迫训练来掌握,但求新精神却只能在儿时培养。很难想象一个儿时不愿探索、从来没有沉浸到一件喜爱的事情中的孩子,长大以后会加入研究成果关系人类命运的学者队伍。


探索新知的过程是艰难的。它需要高度的专注力、过人的创新与批判能力;它要求求索的人在长久的困境中不放弃、在无数次失败后再重来;它纯粹到只容得下为求知本身而着迷的人。所有这些精神,都必须从婴儿探索自己的手脚时不打扰、孩童玩泥巴弄脏衣裤时不呵斥开始栽培。



是的,我们必须把学习精神放到学习成果之前。没有精神的滋养,再耀眼的成果也不过是过往云烟、必将枯竭。





3

出路在何方


儿童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必须从小呵护,儿童的有效学习特征只能自幼培养。人类力挽狂澜的密匙,还真有一部分掌握在早期教育的手上。


不过在这里我无意强调我的专业有多么重要,那很苍白。一件更加值得讨论的事情是,如今的从业者队伍还真撑不起这份希望。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支持儿童的学习、不清楚怎样促进儿童的最佳发展、更不明白如何借用自然的力量。甚至还有很多人,还在为儿童磕碰而担惊受怕、因上级任务而自顾不暇,拿着微薄的工资无力负担专业成长。


所有这些问题,都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错。薄弱的底子、长久的欠账、家长的误解,让整个行业走得很艰难。提升早期教育质量,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自觉参与。

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_

- 滑动查看更多 -


这是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母亲,她负责STEAM部门的工作。在养育自己孩子时,她的关键词不是科技和编程,而是“自然”、“科学”、“艺术”、“脏乱”和“魔法”。她让孩子在玩自然游戏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和艺术的美感,她相信自然可以教给孩子一切最重要的知识。


我一直非常喜欢上面这个案例。自然环境和高知教育者的组合才是真正的为未来而教,而不慌不忙的童年游戏才是真正的为未来而学。我们以为这个时代紧缺的东西,其实就在我们身边、就在我们手中。


希望,它还不曾走远。


- END -


ECECMatters | 聊聊幼教




往期精选 Editors' Choice


细节——才是0-6岁保育教育课程的生命

瑞吉欧幼儿园这样玩“三只小猪”主题课程

自然材料应当成为幼儿教师的首选教具

她在家里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变,从此孩子的探究能力直线上升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